【西米】隋炀帝为何三下扬州?杨广三下扬州的真实理由

  有关隋炀帝三下扬州,可谓是家喻户晓,很多人觉得隋炀帝这么喜欢去扬州是因为要去看美女,这当然是不可能的,隋炀帝到底为何三下扬州?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,希望你们喜欢。

  还有一种说法是隋炀帝去看琼花。不错,在扬州,隋炀帝与琼花总是被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

  关于隋炀帝和琼花的故事,都出自明清以后的小说中,其中最有影响的有《隋炀帝艳史》《隋唐演义》《说唐》等。小说关于隋炀帝看琼花的虚构,其影响远远超过正史,成为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  其实,直到隋炀帝死在扬州之前,琼花还没有出现。琼花的出现,一般认为是在宋代。宋代诗人王禹偁一直被公认为描写扬州琼花的第一人,他是宋太宗至道二年(996)来扬州当知府的。这时候离隋炀帝死亡的大业十四年(618)已有378年了,所以我们说,就像关公不可能战秦琼一样,隋炀帝来扬州是不可能看到琼花的。

  隋炀帝不是来看琼花,那来干什么的呢?看美女。这种说法虽然能让很多人都相信都感兴趣,但稍一推敲,就会发现很幼稚。身为帝王,还需要专门兴师动众到扬州来看美女呢?如果真要,早送了。究竟干什么?他三次来扬州,每一次来的情况是不同的。

  隋炀帝杨广早年在扬州当过10年总管,因而他有浓烈的“扬州情结”,这确实成为他一再来扬州的重要原因。但光是这一点,也不足以让他去三次。

  杨广早在灭陈战役中立过大功。开皇七年(587)四月,隋文帝下令于扬州开挖连接淮河与长江的运河山阳渎,用于运输战略物资。开皇八年十月,于寿春设置淮南行台省,任命20岁的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,为伐陈隋军统帅。隋出动了90个总管府,合计51万军队,“皆受晋王节度”。其实杨广只是名义统帅,实际统帅是文帝派来的宰相高熲。

  六朝在江南割据近400年,这使得大江南北各方面的差异很大。隋朝必须在消弥政治与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建立新的统一。隋文帝灭陈后推行的是“关中本位政策”,对江南人士采取了排斥鄙视态度。隋文帝先是将江南旧陈之地交由三儿子秦王杨俊经营治理,任命他为扬州总管。同时,又在江南置吴州、洪州、广州、桂州等8个州,任命关陇人士为总管。这又使江南经过多方钻营而获得官位的庶族地主感到十分失落,犹如丧家之犬。因此,南方一直很不稳定。开皇十年(590)十一月,也就是陈亡后不足两年时间,一场规模巨大的反隋叛乱在旧陈境内全面爆发,反叛者表现了对隋歧视性高压政策的极端仇恨。

  隋文帝在组织镇压叛乱的同时,调二儿子并州总管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,移镇江都,原扬州总管秦王杨俊则调换为并州总管。但文帝并不是要杨广总统军队,指挥平叛,而是让他以皇子身分坐镇一方,并规定“每岁一朝”。平叛的统帅是宰相杨素。

  与杨素血腥镇压不同,杨广更注重招抚。与前年灭陈之役所采取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相同,剿抚并重,攻心为上。他坐镇江都,招抚叛者。如吴郡世族名士陆知命,在三吴地方很有名望。杨广延请他,在他游说下,有17城叛者纳城迎降,不战而屈人之兵。杨广的功劳实不在杨素之下。

  杨广从开皇十年(590)出任杨州总管,镇守江都,到十九年(599)离开江都入朝,整整10年。

  22岁的杨广,广泛收纳江南人士,大大缓和了南人的敌对情绪。他对自视正统的江南文人优礼有加,尊崇宽大。为更好地拉拢,他竟效法东晋着名宰相王导,“言习吴语”,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吴方言。他令潘徽领衔,集江南诸儒编撰《江都集礼》一部。

  杨广还是江南宗教的保护者。他自幼生长于佛教之家,到扬州立即以江南佛教的最大护法者自居。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成了他拉拢的首要目标。开皇十一年(591)十一月,隋炀帝在江都城内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会,隆重迎谒智顗,其礼遇之隆,不亚于陈朝君臣。就在这次隆重典礼上,智顗为杨广授菩萨戒,杨广则十分恭敬地拜智顗为师。智顗为杨广取法名为“总持”菩萨,杨广奉智顗为“智者大师”。此时杨广23岁,智顗54岁,师徒关系就此确立。杨广在江都设立了四道场,都在扬州城内总管府新官邸附近。扬州城内的寂照寺(即今旌忠寺),杨广当初曾亲临此处听智顗大师讲经说法。6年后智顗圆寂时,杨广“五体投地,悲泪顶受”,十分悲痛。他依大师遗愿,于天台山南麓建立大寺院。后来他登基当皇帝后,御赐这座寺庙名为“国清寺”。

  虽然智顗至死也没有依附隋朝,但他的门人弟子在他死后积极主动地向王权靠拢,天台宗在杨广的政治扶植下终于最先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。杨广与智顗的交往,反映了他政治上的成熟,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素养与政治手腕。

  正因为如此,杨广在兄弟中间声誉与日俱增,皇帝和皇后对他特别钟爱。据说,隋文帝曾密令术士来和为五个儿子相面,来和诡秘地对文帝说:“晋王眉上双骨隆起,贵不可言。”其实,关键还是杨广建出了高于兄弟之上的功业。后来杨广冒天下之大不韪,弑父屠兄囚弟,人间最丑恶最毒辣的事情他都毫不犹豫地做了,并最后取得了成功,夺得了帝位。

  关于隋炀帝的功过争论太多了,不再多说。

  关于运河,造福良多,他却得到了千古骂名。虽然 唐宋时代也有人作出了公正评价,如皮日休《汴河怀古》:“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”可见,并不是全是糊涂人。

  当然,修了河后大肆玩乐也是有的,但是炀帝下江都是不是仅仅只是为了玩乐。

  《隋书》记载,早在大业元年(605)三月下令杨素营建东都的第二天,隋炀帝即发布了“巡历淮海”的诏书:“今将巡历淮海,观省风俗,眷求谠言(正直的话)。”八月十五日即开始了第一次巡游,因而开凿通济渠、疏通邗沟的直接主观目的,确实是为了大规模巡游。但事实上,他是将营建东都、开凿运河、巡游江都三件事一起通盘考虑的,三件事都有其重要目的。

  隋炀帝还特意带上陈后主的遗孀沈婺华。其用意显然是用以联络南人感情,如果只是为了游玩,带着这个老妇又有何用。

  杨广来到江都,带给江东父老的第一件礼物,是于大业元年十月初二,在江都宣布大赦江淮以南,“扬州给复5年,旧总管内给复3年”。给复,即免除租赋。

  第二件事,是次年初纳陈后主第六女陈婤(zhou)为贵人,并特诏将灭陈时流放至边远的陈皇室子弟,“尽还京师,随才叙用”。


  炀帝每次出行,羽仪仪仗队总把街巷塞满,连绵二十余里,更让人指责为玩得荒唐。其实,此举非但不是为了玩乐,反倒与成就“大业”相关。大型精美羽仪,令一向以文物自傲、看不起北方人的江南士人不能不心服口服。炀帝盛陈文物,既是友善的表示,客观上又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,使他首游江都具有大型官方文化巡礼的性质,大大加强了南北人士的融合和团结,有利于国家统一。

  第二次巡行江都是在5年之后的大业六年(610),此前,炀帝为巡行作了充分准备。大业五年就大兴土木兴建了江都宫,这时的王朝经济力量已空前强盛。江都宫规模宏伟,装饰华丽,内有各种名号的宫室十多处。此外又在运河之畔的的城东湾头、城南扬子津建有行宫。湾头行宫建好后,因嫌风水不好,后改为寺庙。扬子津行宫名叫临江宫,登临可眺望浩瀚长江。至于盛传于后世的“迷楼”,则真像个迷一样,是不是真有此楼,实在不能肯定。

  在江都宫,炀帝适时地把注意力用在了对南方蛮俚等少数民族的抚慰上。

  为了加强对江南的统治,隋炀帝又将江都的行政地位提高一级。大业六年(610)六月,“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”。这使江都具有陪都的地位,成为隋在南方统治的政治中心。隋炀帝本人这次在江都一住就是一年,在江南现场视事听政。

  炀帝在江都竭力拉拢南方籍将领。他将名将江都人来护儿带在身边,赐牛酒让他回家宴请乡里父老,谒先人墓,并令三品以上官“并集其宅,酣饮尽日,朝野荣之”。他让南方籍将官衣锦还乡,炫耀功名,营造出一种南北一体的气氛。在出征高句丽前大事拉拢南人,意在巩固后方,这些做法是深谋远虑的。

  总之,隋炀帝在江都,围绕着巩固后方,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,准备东征高句丽这一中心工作,足足忙了一年。包括派人出使日本,也是为了对付高句丽。大业七年(611)二月,他踏上了征讨高句丽的征程。炀帝由江都御龙舟北返,没有回到东都洛阳,而是直入刚刚开挖好的通济渠,跨过黄河直接北上,前往地处前线的涿郡(今北京)。

  此前的短短几年间,隋炀帝使大隋皇威远播四海,这是自汉武帝以来七八百年间无人可以比拟的。但他没让人民休养生息,接二连三举办大役,致使天下骚动。三征高丽,海内耗尽,均归失败。国内反叛,政治失控,边疆不稳,朝野离心。这成为隋朝历史的转折点,也是隋炀帝一生荣辱的转折点。

  第三次下扬州,他在毗陵(常州)、会稽(绍兴)建造宫殿,为逃奔江南作准备。运河上的龙舟水殿已被叛将杨玄感烧毁,早在大业十一年(615)就下令江都重新制造,计数千艘,制度规模大于从前,全部送往东都备用。从此,隋炀帝成了真正的昏君。

  他大业元年(605)八月第一次来呆了半年多,主要是为了安抚江南搞“统战”的,顺便也炫耀一下大隋功业。大业六年(610)三月第二次来呆了一年多,主要是为了让外国使臣看看锦绣江南,抚慰南方少数民族,同时准备讨伐不老实的高句丽。大业十二年(616)七月第三次来则是为了逃命的,一直没有能走,两年后死在这里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分享 2023-01-31 21:10:39